近期,南安市蓬華鎮山城村500畝山茶樹碩果累累,即將進入采摘期,而這片山茶樹的主人就是郭建遠。
10多年前,他從城市返回農村再創業,從商人蛻變為農民,和山茶樹“較勁”的他,誓要培養出高產、優良的品種,產出健康有機山茶油。
賣掉廈門3套房
返回家鄉當農民
20世紀80年代,郭建遠便和兄弟們一起走出山村,前往廈門打拼。在廈門,他做過酒店采購,也自己開公司、辦工廠,攢下一份不小的家業。
早已在城市扎根的他,原本跟農業沾不到邊,更別說了解山茶樹了。
父親60歲那年,因肺結核住院。醫生建議他,平常要給父親吃些山茶油,對病情好轉有所幫助。
這也是郭建遠第一次和山茶樹有了交集。往后,父親的早餐就是米湯拌山茶油和雞蛋。時間一長,父親的身體也慢慢硬朗起來,這讓郭建遠對山茶樹產生了特殊的情感。
2010年,一個朋友偶然提到,外地有一種優良的山茶樹品種,郭建遠心動了。
說干就干,郭建遠賣掉廈門3套房子,返回蓬華鎮山城村租下500畝山地,又到江西引進了無性系高產油茶品種,開始建立山茶基地。
家鄉的地理環境優越,這是郭建遠返鄉的一個重要因素。他說,家鄉海拔高空氣好,常有霧氣,有利于山茶樹生長,家鄉無工業污染,對產出有機山茶油也十分重要。
于是,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他毅然返鄉,這讓家人和朋友很不理解。因為他們知道,農業這條路不好走,特別是山茶樹種植要見到效益時間比較長。
不斷學習
從“小白”變專家
6萬株高產山茶樹種下,郭建遠開始學習如何當好一名農民。為此,他還聯系了不少農業專家,學習山茶樹的施肥、病蟲害治理等。
慢慢地,郭建遠從一個甚少接觸農活的商人,蛻變為山茶樹種植專家。如今,周邊縣市的山茶樹種植戶遇到種植上的問題,也時常向他請教。
山茶樹種下3年才開始結果,隨著山茶樹的成長,產量也逐年提高,茶籽晾曬成了一大難題。
原來,茶籽晾曬遇到陰雨天,不能及時晾干,極易酸敗,影響山茶油品質。為了改變“靠天吃飯”的困境,在南安農科所等單位的指導下,郭建遠嘗試自制山茶籽烘干機。
現在,郭建遠的低溫恒溫山茶籽烘干機已研制成功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。這種烘干機一次可烘干5噸茶籽,還將原本1周以上的晾曬時間縮短為1天,低溫恒溫的烘干方式,既不破壞山茶油的營養成分,又提高出油率。
山茶籽烘干后就要進行壓榨了,傳統的茶油榨取方式是用烘、炒然后進行壓榨,但這樣的方式容易破壞茶油富含的維素C和蛋白質。
為此,郭建遠又做出改變,經過多次考察,他選擇用冷壓榨方式提取茶油。山茶籽經過破碎、蒸熟,再進行壓榨,更好地保存了茶油的營養成分。
推廣山茶樹
種植超過3000畝
其實,對山茶油品質問題的較真,郭建遠在種植環節就開始了。
記者采訪時,郭建遠正組織工人,以人工的方式在山茶林下除草。和化學除草方式相比,人工除草時間長、成本高。每年用在除蟲、施肥、采摘的人工成本達數十萬元。
為了杜絕農藥殘留,郭建遠在治理蟲害時,堅決不用農藥,這也讓他在山茶林下養的蜜蜂能安心采蜜。
在基地里,記者還看到了成堆的干牛糞、鋸末、茶枯。這是郭建遠準備發酵有機肥的原料。
從種植到壓榨層層把關,這也讓郭建遠對自家山茶油品質有很強的信心。如今,郭建遠的山茶油基地產出的茶油達5噸,他還帶動了周邊村民一起種植山茶樹,推廣種植高產油茶超過50萬株,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。2018年,郭建遠還被國務院扶貧辦聘為貧困村創業導師。
對于下一步的打算,郭建遠說,他已經聯系了不少農技專家,從山茶林中“優中選優”,篩選出更加優良的品質,再提供給農戶嫁接,提高山茶林的經濟價值。
如今,郭建遠正借助蓬華農業強鎮電商平臺,推廣山茶油、臍橙、茶葉、米粉等家鄉農產品,為農戶開出線上銷售渠道,開啟又一條新的致富門路。(記者 陳江濤)